一、小乘教法
佛在印度如何宣讲大乘法?以后又如何发展传播?这里我们首先从般若乘说起,般若乘是佛陀于中转法轮和末转法轮中所讲之法。佛在灵鹫山和吉祥米积山等地时,为大乘中根种姓的徒众二转法轮所讲的内容,主要讲了无相以及离戏论法轮,所讲经典以广、中、略品十七部《般若经》为代表,转无量藏法轮。《解深密经疏》中说:“亦为因势所说,成为争论之根由”。佛又在印度毗舍离城(广严城),主要考虑大乘种姓之上根徒众,进行三转法轮,讲说了分别胜义、究竟诸法本性、法性光明、善逝如来藏、不退了义以及能示轮语之法轮,以《如来藏经》、《胜曼经》、《央掘魔罗经》等多部不共经典,以及《解深密经》、《楞伽经》等二十部共同经典为代表,转无量藏法轮。这次转法轮不因势因时,唯依胜义讲说,所以,不生争论。佛陀以善于解释自己思想的方法以吉祥道授教。
这样的大乘法,如《入楞伽经》所说:“能依唯识,不观外境;能依无相,超出唯识法。能依正所缘,超出无相法;瑜伽住无相,仍不及大乘”。根据这种说法,凡是正确趋入大乘者,要充分理解一切诸法是唯心所现之相,判定没有外境,由此断定一切诸法无有实谛,即于唯识、明性、依他起性、世俗等,也要破除实执心,超脱实有说的就是唯识之理,决定了无实离戏论为本性理论的道理。由是,依附究竟本性之胜义诸相、清净法性、如来藏所缘,如果不能超出无实离戏论唯一分别的无相中观之道理,任何时候也不能觉知,究竟种界的了义大乘,成为无量功德中的独一体性。所以,末转法轮的宗旨,如《大乘密严经》所说:“日月之珠宝,具圆满正相;日月光照射,发出自功能。阿赖耶智慧,善妙如来藏;无漏具足善,变成他发出”。如日月之光照射在日月种类的宝石上,自发出宝石巨大的光芒。同样,依赖于善巧方便道的能作,除了种界如来藏、阿赖耶识以外,从一切其他处产生的无漏智诸法,这种现证法是善证佛陀的究竟密意。所以,了义大中观的法源,犹如水源雪山。
一般来说,佛陀中转法轮时,主要讲的是自空,末转法轮讲了胜义他空,两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:世俗、胜义二谛所摄的一切法都是从主观成立的,这种空是自空;一切世俗谛是从主观上成立的,故而为空。但是,胜义谛法性任何时候都不是从主观上空的,其直达究竟,并无改变之本色,倘若由于他人以世俗谛所执的戏论而使之空,这种空称之为“他空”。世俗谛虽无实有,而胜义谛于究竟本性却为实有。是故,舍弃二边的了义中观大善道,是佛陀在末次转法轮之经藏中所讲说的。总而言之,佛陀初转法轮与中转法轮的思想为圆满思想,佛根据这种理论方法来讲述,而在这一方面的说法有很多,就暂且略说如上。
其次,当说后期大乘法在印度如何发展之情形。在共同方面,佛陀三次转法轮之后不久,天龙等把大乘经藏迎请到各自居住之地,使大乘法暂时不住人间。而后来依止小乘经藏,出现了修行沙门四果,其数不可思议的圣聚寺庙。佛涅槃后,阿罗汉大迦叶主持小乘佛教第一次结集结,迦叶付法于阿难。阿难之其后,依次第由麻衣尊者、小护、有愧三人护持教法。在有愧尊者护持教法时期,毗舍离的(广严城)众比丘行十非事,宣称十非事为佛陀所说。针对这个问题,阿罗汉耶舍等七百阿罗汉举行第二次结集(毗舍离结集),破斥十非事。
继耶舍之后,由付法藏师黑色(迦罗)和大善见(苏跌里舍那)两人先后护持教法。过了很长一段时间,在欧提毗舍国,国王月护家里,文殊菩萨所变幻的比丘讲授佛教大乘教法,并著立了经卷。据说经理师因此汇集了《般若八千颂》,密乘师们整理出了《摄空性经》。这时候,以前佛陀所讲大乘经藏除了住于他处之外,而其他各种经典开始在人世间流传。在此前后,有大天比丘和妙贤尊者二人出世,彼二人宣传了颠倒五事等,使佛教教法产生了争端。之后,有龙比丘、保安两人前后出世,也随入颠倒行列,搅乱佛教,发生争端,逐渐分裂出小乘四部与十八部,因此,使获得真正果位的比丘寥寥无几,针对于这样的情况,阿罗汉和持藏大德们举行了小乘佛教第三次结集,成立了声闻十八部正教,把以前没有立于文字的经典、对法藏全部用文字记载,并且作了全面的核订。在此基础上,就有了迦湿弥罗大德长老与徒众五千比丘的出世,此为经部师之始。
小乘佛教第三次结集后,有说大乘法的大德阿毗达伽等五百说法师出世,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请来大乘经藏,如《大乘密严经》、《入楞伽经》等多部经典,进行弘传,大乘佛教的事实师唯识宗从此形成。继后,吉祥萨乐和尊者出世,他弘传中观教理。之后,由龙树论师护持教法,使中观教法广为弘传,从此圣地印度逐渐出现了一大批护持教法大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