卓格永丹嘉措 著
皈依是时轮金刚六支瑜伽七前行或加行中的第一个。有人肯定会问哪七加行呢?在这里分共同五加行和不共同的二加行。
共同五加行分别为:
1、佛法的总根本为皈依法,
2、大乘根本为发菩提心,
3、清净罪障修百字明(修金刚萨法),
4、培积资粮为供曼扎,
5、加持根本为上师瑜伽。
不共同的二个加行为:
生起次第的加行修俱生时轮金刚修法,圆满次第的加行修三远离。皈依是入佛教之门。皈依是共同前行或五加行当中的第一部,也是修法者不可缺少的基石,也是所有功德的源泉,也是护持戒定慧三学的铠甲。
没有修好皈依做任何事都是如沙子堆塔和空中楼阁一般,经不住烦恼洪水等的考验。这里简单了解一下什么叫皈依,皈依是一种很高贵、很有力量和很有理智的一种行为,而不是迷信。若皈依清净,能消除众生的所有烦恼和痛苦,也可以看明白世间的真理。
皈依的对境
只有一种就是三宝
作为一个佛教徒,我们皈依的对象或者对境只有一种——就是三宝,即佛、法、僧三宝。但是很多人认为每个佛教徒自己教派的不同、皈依的对象也有所不同;所以心里自然会产生分别念,比如:这是我的皈依处,这是你的皈依处等等增加很多烦恼,导致种种不平等的邪念。
事实上皈依的对境只有一个,就是三 宝,它不分民族,也不分国籍,更不分教派。可是有些人说:我皈依某某教或宗派,她皈依某某教或者宗派,按自己的分别念硬分出好几个或不同的几个三宝,然后我恭敬这个,不恭敬那个,她恭敬那那个,不恭敬这个等等分出各种各样的三宝,并且,互相之间你争我夺等产生不必要的烦恼。这样一来我们皈依的戒律何在?恭敬心又在何处?静下来详细思维,我们连清净的恭敬心都没有,还怎么能谈得上具有清净的皈依呢?因此,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恭敬三宝,守持清净的皈依戒律。
有了清净的皈依戒才谈得上守其它的戒律有了清净的皈依戒,才谈得上守其它的戒律,皈依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础,基础不好就谈不上其它戒律的清净度。因此,皈依是入佛教之门,你想进入房间看清里面的一切,只能从门进入;同样的,你想了解佛法的全部,只能先皈依进入佛门,才有机会得到佛教一切功德的可能性。这里有必要思维一下,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人士,不皈依“佛法僧”三宝,还说心中有佛就可以了,不用特别在意形式,不用那么执着。可是从事实情况了解到,你是否心中有佛我不知道,但是,我们所看见的你的行为似乎和佛教没有关系,整天都在吃喝玩乐,杀盗妄淫酒一样不缺,而且日复一日,处处如此,说出的句句都是佛语,如:“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。”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“烦恼即菩提”等等法语脱口而出。
后来慢慢了解,他们也并不是诽谤佛法,或许真的是这么认为的?或许不敢受戒律,不想有很多约束等等各种各样。说白了生在这世上,不白来一趟,年轻时玩个够,才算是没有白来。
这样的想法也并不陌生,人间处处都是,但是仔细一想,本来我们做一个人(高级动物),一定要比低级动物胜过一筹,有什么理由我们胜过它们呢?因为,我们是人。要胜过动物,必须在言行举止上要表现出来,不然只是在吃喝玩乐和生存,很多动物都具有,而且,有时候他们对保护自己孩子的时候比我们胜过一筹。所以,我们超过他们必须从善心、助人、积极、善待一切生命等方面进一步研究,善恶分明,多做对社会对众生有意义的事。
“皈依”是入佛教之门
“发菩提心”是入大乘之门
再次进一步地了解皈依的意义,藏传佛教称“皈依”是“三入门”之一。所谓三入门是:“皈依”是入佛教之门,“发菩提心”是入大乘之门,“灌顶”是入密教之门。这三种教义就象内外三层城墙。所以,每个初学佛法者,一定要先入佛教之门,然后入大乘之门,最后入密教之门。
如果没有入学皈依大法的话,你的智力再高也谈不上是佛教徒。因此,皈依大法是人们走向快乐的前提,没有这个前提就永远得不到不变的快乐。那么,“皈依三宝”的含义是什么?凡懂一点佛教常识的人,都能轻而易举地说出来。“三宝”指佛、法、僧,“皈依”指的是信奉三宝。似乎很简单,但实际上要了解这个词的内涵并不容易。要是进一步追问:什么是“佛”?什么是“法”?什么是“僧”?为什么称“宝”?等等都是很难解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