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y: 佛教理論

皈 依

Part 5           真正实修皈依法时,于清净处安适座上,调整身要(两足跏趺,两手定印。身正直、两目视鼻尖或皈依境)合乎通规即可。观想自己之所处,皆成为清净大刹土,如极乐世界一样,宽广无限之中,有各种珍宝所做成的宫殿,无量宫极为宽广,不可计量。宫殿中央观想一个庞大的如意宝树,此如意宝树的树枝遍于四方上空,枝叶及花果繁茂。如意宝树叶间有各种珠宝的单垂和双垂缨络、铃、拂等装饰被风摇动发出美妙之声音,树顶端有八大(东南西北各有两只狮子)狮子所抬各种珍宝所做成的如意宝座,如意宝座上有各种颜色之莲花宝座,之上还有日轮、月轮等重叠为垫,颇为高广。垫上坐着有根本上师金刚持,其身边有传承祖师,即香巴拉七法王、二十五具种王,十一转轮王、喇嘛都夏巴钦

皈依

Part 4 皈依的修法(一)         皈依的修法,其法修之前应当知道“三宝”的功德而修有更良好的效果,这对任何一种严肃的信仰都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。无论交朋友、拜师或投靠什么人,首先必须了解对方的情况,绝不能轻率从事,以免交错朋友,投错师门。所以无论信仰什么,皈依什么,都要首先了解清楚所皈依对象的情况,可信则信,不可信则放弃,决不能马虎。 佛的三密功德 身功德、言功德、意功德.       因此我们首先了解“三宝”的殊胜功德。从佛的三密功德来讲,有身功德——佛具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的功德和变通无碍,和虚空一样无处不在,而且可以化现各种各样的动物、物体、食品,和各种形象,这就是身不可思议的功

皈依

Part 3  卓格永丹嘉措   著 一、皈依的目的       皈依的目的,不能为仅仅得到世间圆满,也不能为了自己得到解脱,必须要为利一切众生脱离所有痛苦而皈依三宝,为度脱轮回苦海中的芸芸众生而成佛。这是大乘修行者皈依的目的,这点极为重要。      根据皈依的目的也可以分为三类: 1、与下士道相应的皈依,即:为了不堕三恶道(畜生道,饿鬼道,地狱道)。获得人道或天道的幸福而皈依; 2、与中士道相应的皈依,即:为了摆脱轮回之苦,借助“三宝”的力量而皈依; 3、与上士道相应的皈依,即:为了拯救一切众生脱离苦海,依靠“三宝”的力量而皈依。       从皈依的对境,又

皈 依

Part 2 卓格永丹嘉措   著“佛”这个名称的含义是“醒悟者”或者“觉悟者”,即从虚妄颠倒意识的梦中觉醒,完全彻底地悟出一切事物的终极真理者。作为佛的定义还需要补充这样一句话:也是消除二障,证悟圆满,“无我、无私,以无比慈爱怜悯心和大智慧,利乐众生为己任者为佛”。圆满的觉悟者一一佛。   “法”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陀的共同道路和超凡成佛的方法(灭、道二篩)。经典学说之类的文字性佛法是施教佛法,度化众生的主要工具。佛法的内容分特殊戒、定、慧三学。具有不可思议、无二、无念的灭篩;和清净、光明、对治的道篩就是―一法宝。也可以说:具有灭道二篩的八种德性者为法宝。 “法”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陀的共同道路和超凡成佛的方法。       “僧”是进入解脱圣道的

皈依

卓格永丹嘉措   著 皈依是时轮金刚六支瑜伽七前行或加行中的第一个。有人肯定会问哪七加行呢?在这里分共同五加行和不共同的二加行。         共同五加行分别为: 1、佛法的总根本为皈依法, 2、大乘根本为发菩提心, 3、清净罪障修百字明(修金刚萨法), 4、培积资粮为供曼扎, 5、加持根本为上师瑜伽。      不共同的二个加行为:     生起次第的加行修俱生时轮金刚修法,圆满次第的加行修三远离。皈依是入佛教之门。皈依是共同前行或五加行当中的第一部,也是修法者不可缺少的基石,也是所有功德的源泉,也是护持戒定慧三学的铠甲。       没有修好皈依做

通告

通告

全世界各地